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材下乡销售网点管理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8:44:07  浏览:963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材下乡销售网点管理工作的通知

商务部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材下乡销售网点管理工作的通知

商办建函[2010]1567号


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

  为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推动建材下乡试点的通知》(建村[2010]154号),做好建材下乡销售网点管理工作,促进建材下乡工作的有序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销售网点备案工作

  (一)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根据本地实际,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包括以下内容:备案条件、备案程序、申请材料、备案内容、管理措施等,并制订统一格式的申请文本。原则上,销售网点由县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审核,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备案,并在有关媒体及网站公示备案结果。审核、备案及公示办理时限为5个工作日。

  (二)明确销售网点基本要求。销售网点原则上应符合以下条件:1.是中标建材(水泥)企业的直营、加盟或授权经营网点;2.具备一定实力,销售规模及服务水平居所在县(市、区)前列;3.具备开具税务发票的能力,并依法纳税;4.无重大违规记录。备案材料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1.工商营业执照;2.税务登记证;3.中标建材(水泥)企业直营、加盟或授权文件;4.销售网点基本情况;5.遵守建材下乡有关规定承诺书。

  二、规范销售网点经营行为

  (一)标识形象。制订统一的建材下乡销售网点形象设计及宣传方案。备案的销售网点应在显著位置悬挂“建材下乡销售点”标识,张贴产品公示栏和购买须知,公布产品型号、中标最高限价以及购买流程等。

  (二)产品价格。销售网点应严格遵守建材下乡产品最高限价,不得高于中标价格销售,并努力控制成本,不断降低产品销售价格。

  (三)产品质量。销售网点应从中标生产企业采购产品,严格控制采购渠道,杜绝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合格产品。

  (四)购销凭证。销售网点应按照进货程序进行审核,索取、查验、留存供货企业有关证件、资料,索取、留存销售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五)开具发票。销售网点应向购买建材(水泥)下乡产品的农民开具税务发票,并在发票上注明购买水泥产品的型号、价格、购买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

  三、加强对备案销售网点管理

  (一)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应按月对销售网点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1.建材下乡政策宣传情况;2.购销存及产品质量情况;3.价格执行情况;4.促销宣传情况;5.其他需要检查的情况。

  (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要加强部门协调,共同加强对销售网点管理;重视群众监督,设立专门投诉电话和信箱;加强政务公开,有关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告;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哄抬价格、虚假宣传等恶性违规行为的,一经查实,要立即取消其销售网点资格,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严肃查处。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建材下乡销售网点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部门协调,周密制订实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建材下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商务部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你院《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证据使用的请示》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年龄不明的,可以委托进行骨龄鉴定或其他科学鉴定,经审查,鉴定结论能够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的,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使用。如果鉴定结论不能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而且鉴定结论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龄在刑法规定的应负刑事责任年龄上下的,应当依法慎重处理。
此复。



关于印发《保监局案件风险监管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保监局案件风险监管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保监稽查〔2013〕643号



各保监局:

为提升保险案件风险监管水平,切实防范、化解案件风险,我会制定了《保监局案件风险监管考核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国保监会

2013年9月2日



保监局案件风险监管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升保险案件风险监管水平,切实防范、化解案件风险,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考核的保险案件包括业内案件和业外案件两大类。

业内案件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及保险从业人员,因执业行为,独立或共同实施,或与外部人员合伙实施的,触犯刑法,涉嫌侵占、挪用、诈骗、商业贿赂、非法集资、洗钱、传销等,被公安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案件。业外案件是指仅由保险业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实施的,涉嫌保险欺诈、非法设立保险机构、非法经营保险业务,以及利用保险业洗钱、非法集资等,被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的案件。

第三条 保险案件风险监管考核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履职情况与工作效果相结合、保监局自评与保监会测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考核对象为保监局。

第二章 考核内容与分值配置

第五条 考核内容分为履职情况、区域风险状况、激励约束事项三个方面,总分值为120分。

第六条 履职情况考核保监局在基础管理、风险预防与警示教育、风险处置、督促问责与整改等方面工作情况,总分值为80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管理考核岗位职责设置、制度机制建设、信息处理与风险分析、档案管理等,共20分;

(二)风险预防与警示教育考核工作计划制订、风险提示或警示教育、风险排查与抽查、线索收集与证据采集、案件移送等,共20分;

(三)风险处置考核案件报告、案件调查、风险控制与化解、执法合作、维稳与舆情监测等,共25分;

(四)督促问责与整改考核问责监管、信息披露与后续管理、督促整改等,共15分。

第七条 区域风险状况考核包括,业内案件的百亿元保费发案件数、大案要案件数、案件份额变化率、发案机构占比等,配置的分值分别为6分、8分、3分、3分,共20分。

第八条 激励约束事项包含案件风险监管工作加分事项和扣分事项,加分、扣分均以20分为限。

加分事项包括协作破获业外案件、发现破获业内案件、创新工作取得成效等。

扣分事项包括瞒报案件、风险处置不当等。

第三章 考核的组织实施

第九条 保险案件风险监管考核一年一次,考核工作由保监会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保监会稽查局承办。

第十条 保监局应于每年1月15日前,完成对上一年度履职情况和激励约束事项方面的自评,并将年度自评报告报送保监会稽查局。

第十一条 保监会稽查局应于每年1月底前,完成对保监局上一年度区域风险状况的测评,以及对保监局自评情况的复评,形成考评报告提交保监会稽查工作委员会审议后,报送会领导审定。

第十二条 保险案件风险监管年度考核结果由保监会向保监局反馈。

第十三条 保监会与保监局应按有关规定建立和保存保险案件风险监管考核档案。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跨监管辖区的案件,按照案件性质、立案情况、管辖权和涉案机构等因素,计入相应保监局考核范围。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