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0:14:32  浏览:84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国家税务局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1992年10月10日,国家税务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根据劳动部、国家税务局颁发的《城镇集体企业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劳薪字(1991)46号〕的规定精神,我局制定了《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
财务处理的规定

附件: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
一、关于查补查退税金的财务处理
1.挂钩年度内,企业在汇算清缴结束前(含汇算清缴)查补查退的税金,一律调整当年帐面的上缴税金金额计提效益工资。
2.企业在汇算清缴结束后查补查退的税金,不调整上年帐面的上缴税金额,全部计入本年度的上缴税金中计提效益工资。
3.企业在专项检查中被查补的偷漏税金,无论是在汇算清缴结束前,还是在汇算清缴结束后,都不得作为上缴税金计提效益工资,但要全部核入企业下年度的上缴税金基数中。
二、关于企业欠缴税金和减免税金以及以税还贷、税前还贷的财务处理
企业在挂钩年度内的欠缴税金、减免税金以及因以税还贷、税前还贷而少缴的税金,均不得视同上缴税金计提效益工资。
三、关于工资、奖金和物价补贴的财务处理
1.企业挂钩的工资基数和提取的效益工资按规定在成本中列支后,不得再在成本中提取职工奖励基金。但企业按规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各种物价补贴以及原材料、燃料节约奖,仍在成本中列支。
2.企业超过规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标准工资、加班工资、津贴和自费改革工资支付的工资、劳动竞赛奖,在新增效益工资和奖励基金中列支。
3.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分红和股金分红,在分红基金中列支。
4.企业在挂钩年度内因经济效益指标下降,工资基数下浮时,应按下浮后的工资基数列入成本。
四、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以及职工教育经费的财务处理
1.企业实行工效挂钩办法后,列入成本的职工福利基金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14%提取。
2.列入成本的工会经费,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2%提取。
3.列入成本的职工教育经费,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1.5%提取。
五、实行工资同销售(工作)量及上缴税金复合挂钩的企业,在年终清算时,首先应计算与销售(工作)量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然后再计算与上缴税金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上缴税金中应扣除与销售(工作)量挂钩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而影响的所得税。
六、关于工资基金的帐务处理
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将“应付工资”科目改为“工资基金”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工资基金。在本科目下设置“应付工资”和“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两个明细科目。
1.“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用于核算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见附件一)。
“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的贷(增)方发生额反映企业准备发放的工资额;借(减)方发生额反映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发放工资后,本明细科目应无余额。
2.“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明细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工资基金和工资增长基金。
“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明细科目的贷(增)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提取的工资基金和工资增长基金;借(减)方发生额反映转入“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的工资、缴纳的奖金税以及支付的罚款、滞纳金和工资下浮企业下浮的工资等。贷(增)方余额为可以继续使用的工资基金结余额。
七、退出挂钩企业的财务处理
1.为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企业在工效挂钩期间一般不能退出挂钩。如有特殊原因,企业需经税务、劳动部门批准后,方可退出挂钩。凡挂钩期限未满而退出挂钩的企业按以下办法处理:企业要将执行期(包括当年和以前年度,下同)已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退出,同时调增当年利润总额,并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缴所得税,与该年汇算清缴应缴所得税进行对比,计算应补缴的所得税和多拿的工资。
企业当年多拿工资的计算公式如下:
企 业 当年财务 累计提取 当年按调整后
多拿的=决算提取的+的新增 --利润计算提取
工 资 奖励基金 效益工资 的奖励基金


根据上述办法计算的累计额须在退出挂钩后的第一年进行处理:①将各年累计多拿的工资冲减工资基金,并将冲减后的工资基金数额转入奖励基金科目。若不够冲减,则在奖励基金科目中以负号表示;②调整上年利润总额;③计算累计应补缴所得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④累计剩余部分按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比例分配并转入除奖励基金以外的其他各项专用基金。若少拿工资,不予补提。
企业退出挂钩并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工资、奖金和分配利润的处理重新恢复挂钩前的办法。
2.挂钩到期后退出挂钩的企业,对挂钩期内的利润分配和提取的工资基金不作调整。其工资、奖金和分配利润的处理重新恢复挂钩前的办法。
3.退出挂钩的企业一律取消“工资基金”科目,同时将挂钩期内工资基金结余数或超支数,全额转入奖励基金年初数。
本规定自1992年1月1日起执行。本规定颁发前执行的有关规定,凡与上述规定不符的,一律按此规定执行。
附:一、新增效益工资的计算公式
二、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清算表和编
制说明
三、企业中途退出挂钩财务处理举例说明
四、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附一:新增效益工资的计算公式
(一)工资同上缴税金挂钩的计算公式
公式1
上缴税金 上缴税 上缴税金毛增加额
净增加额=金基数×----------------------------
上缴税 工资 工资浮 适用所
金基数+基数×动系数×得税率


公式2
上缴税金净增加额
上缴税金净增长率=----------------×100%
上缴税金基数


公式3
新增效 工资 工资浮 上缴税金
益工资=基数×动系数×净增长率


式中,“适用所得税率”先按毛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级数确定,经试算后得出试算新增效益工资。如果毛应纳税所得额减去试算新增效益工资之后级数不变,则试算结果即为最终结果;如果级数变化,则“适用所得税率”降低一个级数确定,按此税率重新计算的新增效益工资为最终结果(下同)。
(二)复合指标挂钩的计算公式
与销售(工作)量挂钩的部分
公式4
新增效益 工资 与销售(工作)量 工资浮
工资(A)=基数×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动系数
销售(工作)量增加数
×--------------------
销售(工作)量基数


与上缴税金挂钩的部分
公式5
上缴税金净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上缴税金毛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工资基数×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工资浮动系数×适用所得税率)〕
公式6
新增效益工资(B)=工资基数×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工资浮动系数×(上缴税金净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
公式7
全部新增效益工资=A+B

附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清算表和编制说明
(一)本表按工资同上缴税金和销售(工作)量复合挂钩形式设置,实行工资同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也参照本表清算。
(二)本表第一层次“毛应上缴税金的计算”是指上缴税金中未扣除新增效益工资;第二层次“净上缴税金的计算”是指上缴税金中已扣除新增效益工资。
(三)本表各行指标解释:
1.第3行“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第45行或第46行填列。
2.第6行“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是指经税务部门批准减免的挂钩流转税,并且直接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不能相应增加上缴所得税的数额。
3.第7行“年初欠缴各项税金合计”是指年初欠缴的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企业欠缴的各项税金不能与超缴的各项税金合并相抵计算。
4.第11行“净应上缴税金增加额”,复合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5计算。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1计算。
5.第12行“应新增效益工资”,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3计算。
6.第18行“年初超缴各项税金合计”是指企业与上年超缴挂钩的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经税务部门批准,抵顶本年各项上缴税金的数额。
7.第21行“新增效益工资”,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若19行<15行,则重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3计算。
8.第22行“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第45行或第46行填列。
9.第32行“工资下浮数”,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计算。
10.第39行“单列工资合计”是指属于挂钩工资范围内,但当年不参与挂钩浮动,年终工资清算单列的工资项目。该行数按当年实际发生数填列。
11.第50行“复合挂钩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是指复合挂钩的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部分的工资浮动系数占全部工资浮动系数的比重。

工资同上缴税金挂钩工资清算表
编制单位: 单位:元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一、本年毛应缴税金的计算 | | |
| 1.应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房 |1 | |
| 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 | | |
|----------------------------------------------------------------|----|--------|
| 2.毛应纳税所得额 |2 | |
|----------------------------------------------------------------|----|--------|
| 3.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 |3 | |
| 工资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 4.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4行=2行--3行) |4 | |
|----------------------------------------------------------------|----|--------|
| 5.按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缴所得税 |5 | |
|----------------------------------------------------------------|----|--------|
| 6.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 |6 | |
|----------------------------------------------------------------|----|--------|
| 7.年初欠缴各项税金合计 |7 | |
------------------------------------------------------------------------------------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 8.毛应上缴税金合计(8行=1行+5行--6行+7行) |8 | |
|----------------------------------------------------------------|----|--------|
| 9.核定的上缴税金基数 |9 | |
|----------------------------------------------------------------|----|--------|
| 10.毛应上缴税金增加额(10行=8行--9行) |10| |
|----------------------------------------------------------------|----|--------|
|二、本年净应上缴税金计算 | | |
|----------------------------------------------------------------|----|--------|
| 1.净应上缴税金增加额(按本文件附一公式5计算) |11| |
|----------------------------------------------------------------|----|--------|
| 2.应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12| |
|----------------------------------------------------------------|----|--------|
| 3.净应纳税所得额(13行=4行--12行) |13| |
|----------------------------------------------------------------|----|--------|
| 4.按净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缴所得税 |14| |
|----------------------------------------------------------------|----|--------|
| 5.净应上缴税金合计(15行=1行+14行--6行+7行) |15| |
------------------------------------------------------------------------------------
------------------------------------------------------------------------------------
|三、本年实际上缴税金的计算 | | |
|----------------------------------------------------------------|----|--------|
| 1.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 |16| |
| 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 | | |
|----------------------------------------------------------------|----|--------|
| 2.实际上缴的所得税 |17| |
|----------------------------------------------------------------|----|--------|
| 3.年初超缴各项税金合计 |18| |
|----------------------------------------------------------------|----|--------|
| 4.实际上缴税金合计(19行=16行+17行+18行) |19| |
|----------------------------------------------------------------|----|--------|
|四、本年工资增长的计算 | | |
|----------------------------------------------------------------|----|--------|
| 1.实际上缴税金增加额(20行=19行--9行) |20| |
|----------------------------------------------------------------|----|--------|
| 2.新增效益工资(19行≥15行,则按12行填列;若19行< |21| |
| 15行,则重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 | |
|----------------------------------------------------------------|----|--------|
| 3.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 |22| |
| 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4.复合挂钩企业新增效益工资合计(23行=21行+22行,若 |23| |
| 合计数为负数,则在33行填列) | | |
|----------------------------------------------------------------|----|--------|
| 5.未完成产品质量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24| |
| (24行=23行×53行) | | |
|----------------------------------------------------------------|----|--------|
| 6.未完成其他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25| |
| (25行=23行×应扣比例) | | |
|----------------------------------------------------------------|----|--------|
| 7.扣除未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后的新增效益工资 |26| |
| (26行=23行--24行--25行) | | |
|----------------------------------------------------------------|----|--------|
| 8.核定的工资基数 |27| |
|----------------------------------------------------------------|----|--------|
| 9.实际提取的工资额(28行=26行+27行) |28|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五、本年工资下浮的计算(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 1.最高工资下浮数(29行=27行×20%) |29| |
|----------------------------------------------------------------|----|--------|
| 2.上缴税金下降额 |30| |
|----------------------------------------------------------------|----|--------|
| 3.工资下浮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32| |
|----------------------------------------------------------------|----|--------|
| 4.复合挂钩企业的工资下浮数合计(33行=32行+22行,行 |33| |
| 若为正数,则改在23行填列计算;若大于29行,则按29 | | |
| 行填列) | | |
|----------------------------------------------------------------|----|--------|
| 5.实际提取的工资额(34行=27行+33行) |34| |
|----------------------------------------------------------------|----|--------|
|六、本年单列工资的计算 | | |
|----------------------------------------------------------------|----|--------|
| 1.新安置的复转军人工资 |35| |
|----------------------------------------------------------------|----|--------|
| 2.企业新建、扩建项目增人增加的工资 |36| |
|----------------------------------------------------------------|----|--------|
| 3.新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增加的工资 |37| |
|----------------------------------------------------------------|----|--------|
| 4.新分配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增加的工资 |38| |
|----------------------------------------------------------------|----|--------|
| 5.单列工资合计(39行=35行+36行+37行+38行) |39|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七、全部提取的工资额(40行=28行+39行) |40| |
|----------------------------------------------------------------|----|--------|
|八、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工资增长的计算 | | |
|----------------------------------------------------------------|----|--------|
| 1.本年实际完成的销售(工作)量 |41| |
|----------------------------------------------------------------|----|--------|
| 2.核定的销售(工作)量基数 |42| |
|----------------------------------------------------------------|----|--------|
| 3.销售(工作)量增加数(43行=41行--42行,若下降,则 |43| |
| 改在44行填列) | | |
|----------------------------------------------------------------|----|--------|
| 4.销售(工作)量减少数 |44|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5.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4计算,若工资下浮, |45| |
| 则改在46行填列) | | |
|----------------------------------------------------------------|----|--------|
| 6.工资下浮数 |46| |
|----------------------------------------------------------------|----|--------|
|九、补充资料 | | |
|----------------------------------------------------------------|----|--------|
| 1.第一年挂钩工资基数中工资、岗位津贴的比例 |47| |
|----------------------------------------------------------------|----|--------|
| 2.第一年挂钩工资基数中奖金的比例 |48| |
|----------------------------------------------------------------|----|--------|
| 3.核定的工资浮动系数 |49| |
|----------------------------------------------------------------|----|--------|
| 4.复合挂钩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 |50| |
|----------------------------------------------------------------|----|--------|
| 5.年平均职工人数(人) |51| |
|----------------------------------------------------------------|----|--------|
| 6.未完成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的比例(%) |52|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其中:产品质量 |53| |
|----------------------------------------------------------------|----|--------|
| 消耗 |54| |
|----------------------------------------------------------------|----|--------|
| 安全 |55| |
------------------------------------------------------------------------------------

附三:企业中途退出挂钩财务处理举例说明
例:某挂钩企业,1988—1989年挂钩两年,1990年经批准退出挂钩。1988年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新增效益工资10万元,1989年应纳税所得额60万元,新增效益工资8万元。企业分配利润中奖励基金(包括分红基金)的分配比例为25%。
1988年
------------------------------------------------------------
| |财务决算的利润分配|调增利润后的利润分配|
|--------------|------------------|--------------------|
|应纳税所得额 | 50 | 60 |
|--------------|------------------|--------------------|
|所得税率 | 55% | 55% |
|--------------|------------------|--------------------|
|所得税 | 26.02 | 31.52 |
|--------------|------------------|--------------------|
|能交基金 | 3.6 | 4.27 |
|--------------|------------------|--------------------|
|企业分配利润 | 20.38 | 24.21 |
|--------------|------------------|--------------------|
|职工奖励基金 | 5.1 | 6.05 |
------------------------------------------------------------


多拿的工资=10+5.1--6.05=9.05(万元)
应补缴所得税=31.52--26.02=5.5(万元)
应补缴能交基金=4.27--3.6=0.67(万元)
剩余部分=9.05--5.5--0.67=2.88(万元)
1989年
------------------------------------------------------------
| |财务决算的利润分配|调增利润后的利润分配|
|--------------|------------------|--------------------|
|应纳税所得额 | 60 | 78 |
|--------------|------------------|--------------------|
|所得税率 | 55% | 55% |
|--------------|------------------|--------------------|
|所得税 | 31.52 | 41.42 |
|--------------|------------------|--------------------|
|能交基金及预 | 7.12 | 9.15 |
|算调节基金 | | |
|--------------|------------------|--------------------|
|企业分配利润 | 21.36 | 24.43 |
|--------------|------------------|--------------------|
|职工奖励基金 | 5.34 | 6.86 |
------------------------------------------------------------


多拿的工资=10+8+5.34--6.86=16.48(万元)
应补缴所得税=41.42--31.52=9.9(万元)
应补缴能交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9.15--7.12
=2.03(万元)
剩余部分=16.48--9.9--2.03=4.55(万元)
按上述情况计算的结果,在1990年进行处理:
1.冲减1990年奖励基金25.53万元。
2.调整利润分配,补缴各应缴款项。
累计应补缴所得税=5.5+9.9=15.4(万元)
累计应补缴能交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0.67+2.03
=2.7(万元)
3.将剩余部分转入专用基金。
累计剩余部分=2.88+4.55=7.43(万元)
将7.43万元按财务制度规定的比例转入除奖励基金以外的其他专用基金。

附四: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统一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保证国家对工资进行统一的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有利于编制、检查计划和进行工资管理以及正确地反映职工的工资收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各种合营单位,各级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在计划、统计、会计上有关工资总额范围的计算,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第二章 工资总额的组成
第四条 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奖金;
(四)津贴和补贴;
(五)加班加点工资;
(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第五条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
(二)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
(三)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
(四)运动员体育津贴。
第六条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二)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三)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第七条 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生产奖;
(二)节约奖;
(三)劳动竞赛奖;
(四)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
(五)其他奖金。
第八条 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一)津贴。包括: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及其他津贴。
(二)物价补贴。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
第九条 加班加点工资是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第十条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
(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二)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第三章 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第十一条 下列各项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
(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
(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三)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四)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五)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六)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七)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八)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九)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十)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十一)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十二)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十三)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十四)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第十二条 前条所列各项按照国家规定另行统计。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私营单位、华侨及港、澳、台工商业者经营单位和外商经营单位有关工资总额范围的计算,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定有关工资总额组成的具体范围的规定。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务院1955年5月21日批准颁发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辽宁省人民政府


第260号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业经2011年9月5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陈政高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维护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造价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交通、水利、电力等工程造价管理,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确定的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造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市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建设工程造价机构(以下简称建设工程造价机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承担建设工程造价的具体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建设工程造价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建设工程造价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建设工程造价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发挥行业指导、服务和协调作用。不得通过制订行业规则或者其他方式垄断市场,妨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非会员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滥用权力,限制会员开展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参与其他社会活动。
  第六条 建设工程造价应当根据建设工程造价计价依据,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分阶段合理编制确定,按照建设程序有效控制。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控制工程结算。
  第七条 建设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包括下列内容:
  (一)估算指标、概算指标;
  (二)概算定额、预算定额、消耗量定额、劳动定额、工期定额、费用定额及标准;
  (三)人工、材料(设备)和施工机械台班预算价格、指导价格及市场价格;
  (四)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五)工程造价信息;
  (六)国家和省发布的计价办法;
  (七)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计价依据。
  第八条 建设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由省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省建设工程造价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结合本省建设工程的实际需要,及时组织编制、修订和补充定额项目、定额单价表、工程造价指数和结算规定,定期整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的补充定额项目,为建设工程造价活动提供依据。
  建设工程造价机构应当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查整理有关建设工程的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劳务等方面的市场参考价格信息,为工程造价活动提供参考。
  第九条 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参照国家和省建设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编制企业施工定额。
  企业施工定额中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 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编制投资估算。投资估算应当参照投资估算指标等相关计价依据并参考建设期价格、利率、汇率变化等,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或者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编制,并按照规定报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或者核准。
  (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应当编制设计概算。设计概算应当在投资估算的控制下,根据概算指标、概算定额等相关计价依据,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或者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编制,并按照规定报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或者核准。
  (三)建设工程施工阶段应当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应当在设计概算范围内,根据经审定的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工程定额、计价规范等相关的计价依据,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者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编制确定。
  (四)建设项目工程结算应当依据建设项目合同、补充协议、变更签证等发包人、承包人认可的有效文件,由承包人或者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编制,经发包人或者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审核后确定。审核确定后的建设项目工程结算,发包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财务决算的规定编制。
  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其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工程竣工决算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查。
  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和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审计机关依法做出的审计决定。
  第十一条 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一经批准或者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确需调整的,应当经原审批或者核准部门审批或者核准。
  第十二条 应用于本省建设工程的工程造价计算机软件所使用的计价依据、计价方法,应当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造价计价可以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或者定额计价方式,但两种计价方式不得在同一工程项目造价计价中同时使用。
  第十四条 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建设工程造价计价,应当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造价计价方式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双方依据国家和省有关造价计价依据协商确定。
  国有资金投资项目采用招标投标方式发包的,应当编制招标控制价。招标控制价由建设单位报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采用招标投标方式发包的,投标人应当根据招标文件、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企业定额或者相关计价依据,并考虑市场价格风险等因素,自主确定投标报价,但不得低于建设工程成本。
  第十六条 建设工程造价中的下列费用应当在工程总价中单独列项,并按照规定标准计取,不得列入招标投标的竞争性费用:
  (一)建设工程排污费;
  (二)社会保障费;
  (三)住房公积金;
  (四)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
  (五)安全文明施工费;
  (六)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其他费用。
  建设工程造价计价中的企业管理费,按照有关规定计取。
  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应当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并对涉及建设工程造价的相关事项做出明确约定。
  依法进行招投标的建设工程,招标人与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违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在施工过程中签订的补充协议应当符合主合同的实质性内容。
  第十八条 建设工程发包人应当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合同副本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约定的工程价款、工期、工程质量等实质性内容发生变更的,发包人或者承包人应当将变更的内容按照前款规定报送备案。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采用招标投标方式发包的,建设工程合同中关于工程造价的约定应当与招标文件和中标人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相一致;不一致的,不得作为工程结算和审核的依据。
  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签订的合同变更或者另行签订的其他协议与经过备案的施工合同在实质性内容上不一致的,以经过备案的合同作为工程结算和审核的依据。
  第二十条 从事建设工程造价咨询的企业,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造价业务。
  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应当依法取得造价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或者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未取得资质证书的企业或者未取得注册执业证书、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从事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出具工程造价成果文件。
  工程造价成果文件应当由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加盖有企业名称、资质等级及证书编号的执业印章,并由执行咨询业务的注册造价工程师或者建设工程造价员签字、加盖执业印章。
  第二十二条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承接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时,应当与委托人订立书面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合同,并将合同报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资质证书;
  (二)超越资质等级承接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
  (三)同时接受招标人和投标人或者两个以上投标人对同一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咨询业务;
  (四)以给予回扣、恶意压低收费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五)转让其所承接的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
  (六)建设工程造价成果文件上使用非本项目咨询人员的执业印章或者专用章;
  (七)违背客观、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出具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履行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义务;
  (二)在执业过程中,索贿、受贿或者谋取合同约定费用外的其他利益;
  (三)在执业过程中实施商业贿赂;
  (四)签署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的建设工程造价文件;
  (五)以个人名义承接建设工程造价业务或者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建设工程造价业务;
  (六)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位执业;
  (七)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注册证书或者执业印章;
  (八)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五条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自领取分支机构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省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接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应当自承接业务之日起30日内到省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技术档案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和造价计价依据,接受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备案审查、现场检查、专项检查、受理投诉举报等方式,加强建设工程造价活动的监督管理,及时纠正违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建立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应当按规定向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用档案信息。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违法行为被投诉、举报受到处理和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等情况,应当作为不良记录记入其信用档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查阅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信用档案。
  第二十九条 进行审计或者财政审查的建设工程项目,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施审计或者审查,接受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
  第三十条 建设工程造价发生争议,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提请调解,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程所在地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无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而未采用的;
  (二)两种计价方式在同一工程项目造价计价中同时使用的;
  (三)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接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未备案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取得资质证书或者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从事建设工程造价业务的,出具的工程造价成果文件无效,由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无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取得注册执业证书、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建设工程造价业务的,所签署的工程造价成果文件无效,由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有违法所得的,可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无违法所得的,可并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无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资质证书的;
  (二)超越资质等级承接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
  (三)同时接受招标人和投标人或者两个以上投标人对同一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咨询业务的;
  (四)以给予回扣、恶意压低收费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的;
  (五)转让其所承接的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
  (六)建设工程造价成果文件上使用非本项目咨询人员的执业印章或者专用章的;
  (七)违背客观、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出具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的。
  第三十四条 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无违法所得的,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履行建设工程造价执业人员义务的;
  (二)在执业过程中,索贿、受贿或者谋取合同约定费用外的其他利益的;
  (三)在执业过程中实施商业贿赂的;
  (四)签署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的建设工程造价文件的;
  (五)以个人名义承接建设工程造价业务或者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建设工程造价业务的;
  (六)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位执业的;
  (七)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注册证书或者执业印章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处罚。
  第三十六条 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设工程造价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造价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二)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期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应当计入工程造价的全部费用。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造价计价,是指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计价依据、程序和方法计算建设工程造价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指定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指定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食药监保化[2012]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有关单位:

  为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指定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制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指定实验室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指定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称国家局)保健食品化妆品指定实验室(以下称指定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指定实验室是国家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第三条 指定实验室主要任务是根据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和发展的需要,在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技术、安全功效评价、风险控制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基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培养科研和检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促进保健食品化妆品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章 职责

  第四条 国家局负责指定实验室布局规划、遴选确认和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指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支持指定实验室建设和发展;
  (二)编制指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规定;
  (三)组织指定实验室的遴选、考核与评估。

  第五条 依托单位是实施指定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保障指定实验室运行经费、人事、后勤及其他相关条件;
  (二)负责指定实验室建设和运行,配合做好指定实验室的验收、评估与考核工作;
  (三)负责聘任指定实验室负责人;
  (四)负责督促并检查指定实验室各项工作。


                第三章 推荐与遴选

  第六条 指定实验室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推荐或有关单位自荐,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指定实验室的技术研究领域应符合国家局有关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要求;
  (二)实验室应具有独立法人或法人授权资格,原则上已对外开放5年以上;
  (三)实验室应具有本专业领域技术特点和学科优势;
  (四)实验室能够承担和按时完成国家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第七条 申请实验室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单位自荐报告,并附电子版;
  (二)自荐报告涉及的相关证明资料;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推荐的,还应出具推荐意见。
  申请单位提交的自荐报告及相关证明资料应当规范、真实、完整。

  第八条 国家局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按照指定实验室条件的要求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组织对申请单位进行现场检查。

  第九条 国家局从现场检查通过的单位择优遴选指定实验室。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十条 指定实验室不得设立实体和分支机构。提倡依托现有资源,争取地方政府等项目资金向指定实验室建设倾斜,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指定实验室建设,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保障指定实验室可持续性发展。

  第十一条 指定实验室应积极完成国家局委托的各项工作,每年向国家局提交总结报告,主动接受国家局的监督与指导。

  第十二条 指定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及实验室运行建设。

  第十三条 指定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由国家局委托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指定实验室的名称,专利申请、技术转让、申报奖励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考核评估

  第十四条 国家局每5年组织对指定实验室进行考核评估,评估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指定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科研能力、运行情况、任务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考核评估工作采取专家评议、现场检查等形式。

  第十五条 建立退出机制,考核评估不合格的指定实验室,取消指定实验室的资格。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XX指定实验室”,英文名称为“Designated Laboratory of XX,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XX指定实验室”,英文名称为“Designated Laboratory of XX,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第十七条 国家局委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负责指定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